路加福音21:3 (耶穌)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
21:6 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據說,一個教會好不好、成不成功,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奉獻(Accounting)、會堂(Building)以及人數(Congregation)。但是,基於最近教會界的風風雨雨,以及耶穌對聖殿建築(21:5-6)寡婦奉獻(21:1-4)的評價,這些標準恐怕需要重新被檢視了。
為回應近來全球紛紛傳出超大型堂會牧者的負面消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引用學者沃弗(Miroslav Volf)的觀點,在網路上撰文《堂會活著不是只靠數目》(註1)。無獨有偶的,將近20年前,當教會界如火如荼地研討、發展各種增長策略,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在其著作《直奔標竿》提出:「21世紀教會的關鍵問題不是教會增長,而是教會健康。」(註2)很顯然地,評估教會健康的指標,除了要有量,也更需要注重質。
常言道:「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耶穌看奉獻與聖殿的觀點,在當時也獨樹一格。財主嘩啦嘩啦地把捐項投進奉獻箱,怎能不引人注目,但耶穌卻注意到那位只投入兩個小銅錢的窮寡婦。在人來看,她應該沒什麼機會在建堂奉獻名錄上留名,或在獻堂禮拜上被提名;耶穌卻看見不同之處,指出其他人是生活無虞了才奉獻,而那寡婦則是在不足中獻上一切養生的。一般來說,猶太人的寡婦是靠天天的供給過活(參申26:12;徒6:1),別無所靠。所以,那兩個小錢可能是那寡婦當天得到的生活費,而她把這僅有的都奉獻了;可想而知,她那天來聖殿是打算禁食禱告的。那位寡婦可說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這話活生生的典範,耶穌看見這一點並且嘉許她:「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21:3);她比眾人多的不是金額,而是她對神的信靠與仰望。
在聖殿,除了有財主以奉獻炫耀自己的富有,也有人以殿宇華麗的裝飾為傲,夸夸其言(21:5)。根據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耶穌當時的聖殿是由大希律王為討好猶太人,歷時兩年、動員1000人,擴建而成,可說是當代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註3)。猶太人看到的是象徵他們信仰的宏偉輝煌,耶穌看到的則是,其假冒為善下殘破的信仰根基,而警告他們40年後將來臨的審判(21:6)。對今日追求建造大教堂的教會,或是擁有更多教產的宗派來說,這是很大的提醒;華理克牧師精闢地指出,衡量教會健康的指標之一,不是教堂內的座椅量,而是向教堂外的差傳量(註4)。
如果,堂會活著不是單靠人數,牧者活者不是單靠奉獻,宗派活著不是單靠會堂、教產,那麼,我們比別人還多的是甚麼?盼望眾教會能以更多生命的見證、對神的信靠與仰望、投身大使命,來滿足祂的心。
[註2] Rick Warren, “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 Grouth Without Comprmising Your Messaage & Mission,” Grand Rapid,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5, p.17.
[註3] 請見http://jewishencyclopedia.com/articles/14304-temple-of-herod。
[註4] Rick Warren, “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 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