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5:10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任何人失去最寶貴、珍惜的,後來找回來,那種喜悅的心情是不可言喻的!有時候,這種心情不一定為旁人所理解。同樣地,有些人也不能體會,父神與眾天使對罪人迷途知返的喜悅,所以耶穌連續用了迷羊(15:1-7)、失錢(15:8-10)以及浪子(15:11-32)三個比喻來說明。
在當時巴勒斯坦地區,到處可見牧羊人與羊群。然而,牧羊人有兩種,一種是受雇的牧羊人,另一種則是羊的主人;耶穌的比喻中,那位去尋羊的牧人應當是羊的主人,而非雇工。雇工掉了一隻羊,最多不過是從工錢裡扣;但對親手為羊接生、取名,一路看著牠長大的主人來說,一隻羊不能只用所值的價錢來衡量,因為彼此間有一種深厚的感情連結,若找不回來,恐怕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所以,他願意冒險去找那隻迷羊,找著了就扛在肩上(一方面可能是迷羊受了傷走不動,另方面也確保牠不會再走失)回家,然後請左鄰右舍一同來分享他極大的歡喜(15:4-6)。
下一個比喻很類似,但源於當時另一個風俗。當時婦女喜歡將嫁妝中的銀錢,串起來戴在頭上為裝飾,所以對她而言,那枚銀錢不僅有如今日結婚戒指一般重要,且少了一塊,頭飾就不完整,無法戴在頭上出門,如同今日沒有姊妹敢只化了半臉的妝就出門。那就是為什麼,她非得點上燈在當時採光不足、地面不平的房內,仔細、謹慎地找,直到找著了,才出門去請朋友鄰舍來一同歡慶(15:8-9)。
最後一個比喻,場景轉到一個家庭中。不孝的小兒子,竟在父親還年壯在世時,要求分家產;分了沒多久之後,就出遠門任意放蕩,把父親一輩子辛苦的家業敗光了(15:11-14)。在落魄潦倒下,他終於醒悟過來,決定回去向父親道歉,在父親家裡打工也強過在異鄉餓死啊(15:15-19)!那位父親應當是每天都在門口盼著浪子回家,遠遠看到他的身影,激動地跑去抱他、親他,接納他繼續做兒子,並為他舉辦一個盛大的歡迎會(15:20-24)。
這個浪子終於回家了,但還有另一個浪子不肯踏進家門---大兒子;自怨自艾、埋怨父親的不公平(15:26-30)。他雖然一直與父親住在一起,服侍父親多年,卻從未了解父親的心,體會不到父親得回弟弟的歡喜快樂(15:31-32)。
盼望我們都能體會天父的心,如同牧羊人找著了迷羊才回家,婦人找著了銀錢才出門,慈父等到了浪子回家才安心;祂也正殷殷地期待我們悔改,並且與祂一同為他人的悔改而大大歡喜(15:7,10)。你,會在父家裡與祂同歡喜,還是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