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9:55-56 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在見證耶穌大能後,門徒爭論誰為大(9:46-48),又禁止別人奉耶穌的名趕鬼(9:49-50),以及請求降火燒滅拒絕接待他們的撒瑪利亞村莊(9:51-56),這三個連續事件,都顯示出人的自我中心,從個人發展到群體的藩籬,從此時此地擴展到歷史、種族上的過節與敵意。
耶穌趕逐污鬼的大能,不但引起眾人的希奇與讚嘆,也引發了門徒中的一個爭論:誰將為大?耶穌的聲望如日中天,凡所到之處,病得醫治、鬼被趕出(9:37-42)、人得飽足(9:10-17),連當權的希律王都聽聞祂的影響力,想要見祂(9:7-9)。跟隨他的門徒除了沾光,慶幸自己押對寶、跟對師傅,也動起一個念頭:將來耶穌被擁戴為王,誰在祂的國裡最大?誰做祂的左丞右相?
耶穌看穿他們的心思,用一個小孩來告訴他們,真正要關心的,不是他們中間誰比較大,而是誰比較重要!因為凡接待/照顧那些如小孩般不被重視、不起眼的人,就是真正把耶穌接待到心中,關心祂所關心的人;凡真心接待耶穌,關心耶穌所關心的,就是接待差耶穌的天父---天地最偉大的那一位(9:48)!
耶穌要門徒以接待最偉大上賓的心態,去接待跟服侍那不被人所看重的需要之人,因為一個人的偉大,不是以他能指揮多少人,而是能接待/服侍多少人來衡量;耶穌來也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捨命救贖人(9:22,31,44,56)。視別人為上賓、最重要的人來接待,就是接待耶穌與天父,也就成為最偉大的人。
門徒爭誰為大不成,約翰趕緊把話題一轉,轉到去禁止門徒以外的人奉耶穌的名趕鬼(9:49)。約翰提出這個話題的背後,凸顯一個前提:只有我們這些耶穌的嫡傳弟子,才有權奉祂的名趕鬼。
人的自我中心可以從個人,發展到一個群體;從「我」才有權管耶穌的國,到「我們」才有權奉耶穌的名趕鬼。然而,神的國、神的名從來不屬於特定的個人或群體,而是神樂意賜給誰就賜給誰。千萬不可假設,只有我、我們才是跟隨耶穌的,在祂的國中最有資格奉祂的名行事,其他的人不是、沒有資格!自我中心的人/群體很容易視別人為假想敵、競爭對手,做學生的不敢教別的同學,公司間不願分享商業上的機密,連教會之間都分派別、在意誰搶誰的羊!但耶穌教導我們:「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9:50);神的國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寬廣,在我們群體以外的人,可以是彼此幫助的朋友,而非敵人!
不僅門徒對非我族類有戒心,撒馬利亞村莊對路過前往耶路撒冷的旅客也有,因此拒絕接待耶穌跟門徒(9:51-53)![註]性情暴烈的雅各、約翰見狀,要求耶穌允許他們降火來燒滅整個村莊,以示懲戒,似乎忘了耶穌才教導他們不要視跟自己不同夥的人為仇敵。
這次,耶穌轉過來「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心充滿了過去對撒馬利亞人的鄙夷與偏見(9:55),所以一旦被對方拒絕,就像一顆充滿氣的汽球炸開來,想置對方於死地!然而,耶穌再次聲明,祂來世上的使命是要拯救人,將人從罪惡、仇恨中拯救出來,不是要刑罰毀滅人;跟隨祂的人,也應當如此。
問問自己,我的心中誰最重要?是自己,還是天父所看重的一個小子;是我們,還是可以成為幫助我們的朋友;是要用恨意刺透的敵人,還是耶穌要拯救的靈魂?
[註:撒馬利亞不僅在地理上處於以色列南北之間,也夾在歷史、種族與宗教的衝突、恩怨情仇之間。歷史學家約瑟夫表示他們是北國以色列滅亡時,亞述把外族移居入以色列地,和留下來以色列人所生的後裔。亞述在以色列地移入新居民後,曾差遣以色列的祭司教導他們宗教禮儀;但當時以色列的宗教已非常混亂(王下17:24-41),加上撒馬利亞人接受教導後,又混合了外族人的神祇及宗教崇拜。故此,他們一直不為回歸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所接納,彼此間沒有來往。]